來自制造業的重托:中國軟件業“硬”起來
我國制造業發展需要充分依靠信息技術這一強大引擎。
智能駕駛汽車、可以與人交流的機器人、智能語音控制音箱、幾乎見不到人影的智能工廠……智能制造的飛速發展正被一種強大的力量推動著,那就是軟件。
日前,為期3天的第二十屆中國國際軟件博覽會(以下簡稱軟博會)在北京展覽館召開,人工智能軟件集成的產品和應用吸引了大批觀眾前來參觀。

開幕式當天,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表示,軟件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靈魂,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發展新經濟的重要動能。“十二五”時期,我國軟件業務收入年均增速高達27%,產業規模增長3.3倍。今年一季度,軟件產業增速更是超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7個百分點。
“我國制造業已步入爬坡過坎、由大變強的重要關口。實現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關鍵在于結構調整的進度和成效,需要充分依靠信息技術這一強大引擎。這將給包括軟件業在內的信息技術產業帶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苗圩如是說。
據透露,“十三五”時期,工信部還將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國民經濟主戰場,制定實施《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積極推動核心技術成果轉化,強化軟件產業服務支撐能力。
軟件技術支撐智能制造
“云好比大腦,網絡類似血管,數據就是血液,硬件相當于骨骼和器官,而軟件則是心臟和神經系統,發揮著計算、控制、調節等功能,是整個信息系統的核心和基礎。”軟博會同期舉行的中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高峰論壇上,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張伯旭的巧妙比喻更凸顯了軟件的重要性。
當前,軟件技術正處于加速發展和跨界融合的爆發期。工信部副部長懷進鵬指出,軟件技術創新正在加速從分立專門化走向集成生態平臺的信息系統建設方式。軟件在復雜信息架構的設計中所發揮的突出作用,使得其可以定義現實世界中的諸多情況和問題。
與此同時,軟件定義還將帶來更多產品、服務和模式的創新,不斷催生新的業態和經濟增長點。而在軟件向各行業加速滲透和融合的過程中,智能制造成為其重要領地。
“發展智能制造主要是實現企業研發、制造、銷售、服務等方面流程的數字化和智能化,這些都離不開研發設計、生產控制、管理銷售等各類軟件的支撐。”張伯旭說。
而在工信部信軟司副司長安筱鵬看來,智能制造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如何實現差異性更大的定制化服務、更小的生產批量和不可預知的工業鏈的變更。這就好像一場射擊比賽,傳統的大規模生產就像固定靶,瞄準就可以,而如今的個性化定制就像移動靶,充滿了不確定性。這就需要過硬的軟件技術來支撐智能制造的操作系統。
“制造業從產品設計、制造工藝、規劃、測試、仿真到物流、售后服務等,整個一條鏈都需要把信息或數據流連接起來。這樣才能達到一個互助的發展視野,同時也對整個制造的各個環節產生巨大價值。”西門子高級副總裁兼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梁乃明說。
日前,西門子以9.7億美元收購了美國工程軟件公司CD-adapco來幫助他們管理產品以及進行后續服務。未來,西門子還將繼續收購軟件類公司,以此來加強其核心技術。
受制于人是最大隱患
盡管中國已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但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工業化發展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工業軟件領域缺乏話語權恰恰是中國制造業面臨的突出問題。
比如,在波音787研制過程中要用到的8000多種軟件,嵌入了波音公司的工程技術方法的超過7000種軟件是花錢也買不來的。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4月19日網絡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講到的:“互聯網核心技術是我們最大的‘命門’,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在別人的墻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甚至會不堪一擊。”
懷進鵬指出,我國軟件產業發展依然面臨著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產業有效供給能力亟待提升,特別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較少、人才結構性矛盾突出、國際市場拓展能力弱等諸多問題,這也深刻地影響了中國軟件產業和產業技術突破性發展。
“這么多年來,中國軟件的主要能力還是在應用軟件上,真正做基礎軟件的公司并不是特別多。另外,國產的企業生產量非常大,但是核心的技術并沒有掌握在自己手里,從操作系統來看更是這樣。”來自制造業前線的華勝信泰信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工楊淮迫切希望我國能夠找到一條路徑,快速實現基礎軟硬件的國產化。
在他看來,要想實現彎道超車,首先就要引進最先進的商業化基礎軟件。此外,不僅要引進源碼本身,還要了解其整個體系的生態環境、產業鏈以及所相關的支持服務。與此同時,還要有一個全方位的考慮,做長時間的打算,不僅僅是拿來某一個版本,還要使得整個產品線有生命力、有可持續性。
張伯旭則認為,未來的軟件產業將是綜合門類,很難由一個公司或個人獨立承擔,在開發方式、展現形式、交互模式、交付價值和產業業態創新等方面,都會有新的形態出現。
“這些將使軟件公司未來面向市場服務時更加接軌,軟件企業也必須要認識到這一點,抓好未來的趨勢,否則可能就面臨走不動,甚至沒有出路的危險。”張伯旭說。
“十三五”將是關鍵時期
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司長謝少峰表示,“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軟件產業發展的關鍵時期。為推動軟件產業實現新的跨越,“十三五”發展規劃的編制實施工作正有序進行。由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承擔的《國家兩化融合“十三五”發展規劃》《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和《國家大數據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已經完成了編制和意見的征集,目前進入到最后的論證和審批環節。
謝少峰表示,軟件是三個規劃重點的疊合。其中兩化融合規劃主要聚焦軟件產業在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中的重要作用;軟件規劃聚焦了軟件產業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方式;大數據規劃聚焦了大數據產業對軟件產業和社會的整體影響,從多個角度提出了行業的目標和實現路徑。
謝少峰表示,“十三五”我國還將進一步優化軟件產業的政策環境,全面貫徹落實所得稅優惠政策。在工信部大力推動下,四部委已于5月4日正式發布《關于軟件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工信部也于5月11日印發了《關于做好落實軟件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有關工作的通知》,來解決軟件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落實問題。
另外,突破核心軟件技術也將成為“十三五”的重要任務。對此,謝少峰表示,要發揮產業聯盟和骨干企業的作用,鼓勵強強聯合,促進產業鏈的協同攻關,針對關鍵核心技術,設立英雄榜,鼓勵有能力的企業、聯盟主動接榜,著力突破操作系統中間件、數據庫、高端的工業軟件等核心技術和產品的研發與應用。
與此同時,我國還將在“十三五”時期打造軟件發展的新動能。一是支持大數據核心技術,運用解決方案的研發和應用,開展大數據產業集聚區的建設;二是持續推進云計算標準體系建設,持續實施云計算示范工程,支持關鍵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開展試點應用;三是大力發展工業軟件,支持國產CEE、ERP等軟件的發展,做好軟件企業和制造企業的對接;四是加快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的研究和產業化,搶占前沿陣地。
天太提升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