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或成中資對美并購新的突破口
綜合比較中美在人工、能源、資金、物流、供應鏈以及稅收等方面的成本,總體而言中國較美國仍占有比較優勢,但差距在縮窄。制造業不同子行業由于成本構成及銷售對象不同而可能在美國生產更有優勢。

中美制造業并購面臨諸多不容忽視的挑戰。美國方面,政府對高端制造業的收購審查仍有諸多限制,國內就業保護強化,特朗普新政的具體推行也面臨很大不確定性;很多中西部制造業利潤率不高,本土化生產盈利前景不樂觀。中國方面,短期內外匯管控政策趨嚴,且經過近年海外并購熱潮,杠桿率攀升與投后整合消化也制約著企業海外收購的步伐。
美國在金融危機后的奧巴馬時代即實施了制造業復興計劃——通過發展先進制造業,占據技術的制高點,其著力點在于高科技清潔能源產業、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納米技術等。特朗普也將重振制造業作為一項核心政策主張,但其著眼點在于提升就業,承諾把流向海外的制造業就業機會重新帶回美國。兩相對比,前者由于美國政府對高端技術領域的審查保護,中國企業很難參與其中;而后者由于在就業和資金方面的較強訴求以及非核心高端領域的相對側重,為中國資本提供了參與可能。
對中國制造業來說,內外驅動因素使其處于升級轉型的關鍵路口,海外并購需求迫切。外部因素令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面臨發達國家制造業復興“高端回流”與低成本發展中國家“中低端分流”的前后夾擊;內部則面臨人口紅利消失、經濟轉型以及需求升級的倒逼。
所謂“高端回流”,即美、日、歐等發達國家關注創新、網絡化、智能化、再制造、服務型制造等,大力發展機器人、3D打印、新能源汽車等先進產業,試圖重塑制造業競爭新優勢。如美國的先進制造業回歸計劃;德國的工業4.0 戰略;日本的機器人產業革命。
所謂“中低端分流”,即“中國制造(Made in China)”的低成本優勢正在被亞洲等新興國家追趕。如巴西工業強國計劃推出擴大市場規模、增加產品出口多元化的各種措施;印度全球推銷“印度制造(Made in India)”,重點在于改善商業環境、增加投資吸引力,提高制造業就業水平,提高印度在全球制造業市場份額等。
【提升機網】